温体仁(哪个更爱这个国家)
资讯
2023-12-01
311
1. 温体仁,哪个更爱这个国家?
谢邀。
如果说是指爱他们继承和缔造的国家而言,不论是崇祯皇帝,还是李自成,或者是皇太极,无疑都是爱的,也没有不爱的道理。
但是,如果针对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国家——大明帝国而言,他们则是截然不同的:崇祯帝是爱,是真爱;李自成是恨,是不甘;皇太极是妒,是觊觎。
一、崇祯帝是爱,是真爱崇祯皇帝无疑是一辈子都爱着这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国家的。大明帝国是为他带来荣耀和权势的根本所有,大明帝国是他主宰和维护的江山社稷。
崇祯帝的童年是不幸的。
他的父亲朱常洛虽然是皇太子,但不受万历皇帝的待见,朱常洛和朱由校、朱由检兄弟俩在皇宫内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特别是朱由检幼年失母,其父在他9岁时也去逝了,其兄弟7人、姐妹10人,只有他与长兄朱由校两人和3位姐妹长大成人。生在帝王之家,他可以说没有享受到童年快乐和太多亲情,也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但他毕竟是大明王朝的龙子龙孙,地位崇高,他仍然热爱这个祖宗开创和承续的国家。
崇祯帝出道即巅峰。
按照正常发展,朱由检以信王之位就国之藩是他的正常归宿。但由于熹宗意外英年早逝且无子,这才侥幸得以登基为帝。即位不久,崇祯帝冷静且很有手段地清除了祸乱朝政的魏忠贤及其党羽,朝廷“众正盈朝”,呈现中兴之势。
可惜的是,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党争激烈,军政不振,而崇祯皇帝并没有力挽狂澜之能,在他的统治下,大明王朝终于在的手上亡了国。崇祯皇帝虽然是亡国之君,却不能说是昏君,反而有许多明君品质。他从即位之初就立志要当明君,并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他不迩声色,勤于政务,崇尚节俭,勇于认错,他也有许多被士民认可的明君言行。但他一个致命的问题,在危局中多疑不善断,刚愎而自用,这是导致君臣多离心、决策常失误的重要原因。
崇祯帝的结局是悲惨的。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大明灭亡。《明史》记载:
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客观上说,明朝进入崇祯时期,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严重问题,正如《韩非子•亡征》中所总结分析的那样,“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虽有亡征却非必亡。真正的问题在于,此时的明朝没有一个“有能服术行法以为亡征之君风雨者”,以至无力度过天灾人祸叠加、各种问题频发的疾风骤雨一样的困难时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缺少一个或为皇帝或为重臣的强力改革者,没有这样一个力挽狂澜的伟大人物,明亡就是必然的。
二、李自成是恨,是不甘崇祯初年,陕西大饥,饥民起义者众。这是明朝末年内扰外患的真正开始,一直伴随着大明王朝的灭亡。
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官府的剿贼与农民的起义交织并行,其中又加入了后金、清军多次入塞干扰,而社会动荡从陕西波及到山西,继而扩大到湖广、河北、安徽、山东、四川等省。有时,官军剿抚收效,义军或降或死;有时,官军或胜或败,义军此起彼伏,旋灭旋炽,愈剿愈盛。
早期比较有名的义军首领,有府谷王嘉胤,安塞高迎祥(称闯王),延安张献忠(称八大王)等。中后期,只剩下了接过“闯王”大旗的李自成和最后建立大西政权的张献忠。
李自成的真正发展是从崇祯六年开始的。当时,已经加入农民起义军几年的李自成率部东渡黄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此后的十年间,李自成开始闯荡四方,鏖战中原,实现从“闯将”到“闯王”的飞跃,期间有高潮有低谷。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陷洛阳,灭福藩,至是势大盛,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军人物。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先是在襄阳称“新顺王”,后又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崇祯十七年春,出师北京,推翻了明朝。
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进入北京,到在山海关之战中败于清军和吴三桂军,被迫从北京撤退,李自成只享受了42天的高光时刻。
其后,清军一路追击,李自成一败再败,转走陕西、山西和湖北,次年五月初,在湖北九宫山视察地形时,被地主武装偷袭而死。
当然,李自成这个结局和归宿地是有很大争议的。李自成究竟归宿于何时何地,是殉难湖北通山九宫山,还是禅隐湖南石门之夹山?这是三百年来的一个谜,而这个谜团的解开也许还要更多的实证。
从早期经历来看,李自成由于地位低下,生活艰难,下岗失业,杀人投军,起义造反,总是随波逐流,命运不能自主。到了李自成成为义军首领,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推翻朱明统治成为他的目标。因此,对于大明王朝,李自成大约是只有恨而没有爱,还有对世道的不平、不甘。
李自成的结局和归宿地之所以存在重重疑团,可能是因为李自成故布疑局。也许是李自成对造反起义成功却引来外族入侵结局的反思,从对大明的恨转变为对大清的恨。这从大顺军和大西军余部一致加入南明,坚持抗清大业,可以得到印证。
那么,结论可能是:殉难是局,退隐为实。
也许,这算是李自成及其大顺军对这个国家、这片土地、这些人民的一种救赎吧。
三、皇太极是妒,是觊觎清太宗的名字确实应该翻译为黄台吉为宜,叫皇太极总给人一种违和感。
清代先祖——女直、女真的历史沿革,明朝与女直、女真的关系(分封、朝贡、赏赐、诸卫等),是十分清楚的历史。对此,曾经被乾隆皇帝下令列入禁毁书目的叶向高《四夷考》有全面记载。
皇太极出身于建州女真,对于女真人所依附生存的大明帝国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情感?用一个字来形容也许是恰当:妒。嫉妒大明的万里江山和中原的璀璨文明,就是恨别人比自己好,从而生出觊觎之心、抢夺之举、侵占之意。
从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名义誓师反明到1662年(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帝被杀,四十多年间,经历四十多次重大战役,无数的将士、人民卷入这场明清朝代更替战争。
皇太极率军亲征的战役,包括天启七年五月的宁锦攻坚战、崇祯二年十月至三年四月的北京奔袭战、崇祯四年七月至十一月的大凌河围城战、崇祯七年六月至九月的入口之战、崇祯十四年八月至十五年三月的松锦决战。皇太极在位期间,还决策推动了其他三次大型入塞之战,均“杀掠无算”而归,此外还发动了第三次旅顺之役、皮岛海战等战事。
2. 对于魏忠贤这个人你们怎么看?
魏忠贤估计听到《明史》这么说他,要气得活过来。《明史》主要是万斯同修的,万斯同又是黄宗羲的学生。黄宗羲是天启初年弹劾他的纪委干部黄尊素的公子。
不得不说,魏忠贤派工商执法人员到江南征收工商业税,是有道理的。
国家要打仗,打的是财政。钱从哪儿来?不收农民的钱,不收工商业者的钱,那不是要让阿兵哥喝西北风吗?农民要纳税,江南的工商业者那么有钱,他们凭什么不纳税?现在的社会主义中国,仍然是要收工商业税的。而且,收工商业税,让富人放点血总比宰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强吧?要知道富人放点血,还能照样歌舞升平,老村老大爷出点钱,就是要了他们的命,他们不跟朝廷拼命才怪!
影视剧作品《大明劫》中巧取豪夺的潼关乡绅,在孙传庭劝捐时态度敷衍。魏忠贤这么做了之后,打仗的钱有了保证,财政收入增加了,而且也没有给农民增加负担,所以维稳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至于说苏州《五人墓碑记》中反抗魏忠贤的那五个壮士,也多是工商业者啊,收他们的税,他们当然要反抗了。东林党不满,也是因为他们自己家属也是在外开公司的嘛!
魏忠贤在对外战争上也是干的挺不错的。在这方面,他还是挺能顾全大局的。
天启初年,孙承宗出师辽东,也是他举荐的。袁崇焕的宁远大捷也是他鼎力支持的。天启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辽东巡抚袁崇焕自己都说,“厂臣魏忠贤能用职,声气相应,且资职盔甲、马匹、箭帘无数”,魏忠贤能用他魏忠贤,什么事儿都和他打招呼,给他提供粮饷军械,这是多好的boss啊!如果小伙伴知道袁崇焕之前还是魏忠贤的死对头东林党人韩爌的学生,小伙伴们是不是也觉得魏忠贤这家伙还挺能顾全大局的呢?
宁远城上遗存的火炮。袁崇焕所凭借的无非城坚炮利。正是因为魏忠贤大胆用自己的对手,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魏忠贤在任期间,对外战争基本没输过,也没再丢过城池。袁崇焕的宁远之战一炮就把努尔哈赤打死了,打的确实是漂亮。
如果说魏忠贤迫害“正人君子”也是他的罪状的话,那我也只能呵呵了。
钱谦益率南明文武官员跪降清朝,明朝彻底灭亡。电影《柳如是》剧照。凭什么他读了点书,他就是正人君子?要知道这些“正人君子”们可没少贪。比如那个钱谦益,还是东林党的领袖呢,贪污的金银财宝让人瞠目结舌,也没啥气节,清朝一打过来就直接喊爷爷了。后来清朝爷爷给他小鞋穿,他又和反清的团团伙伙搞在一起,让人觉得这“正人君子”的领袖也太反复无常了。
而且,凭什么他魏忠贤打击东林党,是迫害正人君子,东林党报复魏忠贤就不是正人君子,你们歧视残疾人啊?!
钱谦益在清朝不得意,在舆论压力之下,开始暗中资助反清活动。此为电影《柳如是》剧照。既然是两个团团伙伙之间的事儿,吵吵闹闹,那就是一般的民事纠纷,没有谁更好谁更坏,更何况“正人君子”党攻击起魏忠贤他们,也没见他们手下留情过。而且,魏忠贤最初想和“正人君子”交朋友的时候,“正人君子”都不正眼瞧人家,还对人家的身体缺陷大肆嘲笑,这也难怪人家忌恨吧?
从头细数一番之后,好像魏忠贤这人也没那么坏啊!魏忠贤的角色就好像是现在的中央书记处书记似的,他是皇帝的秘书,执行皇帝的意愿。他之所以那么顾全大局,也是因为有皇帝罩着他,天下是皇帝的,他得识大体,不识大体把皇帝的江山搞丢了,谁也保不了他。
据说,李自成兵临城下,守城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现在想想,所谓的“阉党”就是忠诚魏忠贤书记,阉党之外就没别的党,魏忠贤又是皇帝的秘书,这也不是曲线救国,曲里拐弯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吗?这总比万历时期那么多团团伙伙互相争来争去,祸国殃民强得多吧?
魏忠贤的权力都是天启给的,所以天启死了,下一任皇帝一个17岁的小伙子崇祯,只用了两道诏书就让他死掉了。魏忠贤不识字,自己识字那帮兄弟后来也被搞掉了。他的敌人却在清朝当了大官,写明朝的历史,就把他写成了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
乾隆年间,钱谦益等列入乾隆帝钦定的《清史·贰臣传》,遗臭万年。没文化有底线真可怜,有文化没底线真可恶啊!
3. 毛文龙是哪里人呢?
毛文龙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满人!他在日本杀人放火,刨人家祖坟!后来被日本人追杀!走投无路,跑到中国辽东,投他舅舅努尔哈赤!但是毛文龙死性不改!又和自己的舅舅努尔哈赤争女人,和努尔哈赤老婆通奸,生了皇太极!努尔哈赤大怒,追杀毛文龙,毛文龙带着自己的儿媳皇太极的老婆跑到了大明,到了大明辽东,还是死性不改!又把绿帽子戴到了袁崇焕头上!这次他没这么走运了!被袁崇焕所杀!所以袁粉,清狗,日本狗!都骂毛文龙是天下第一汉奸!不知道提问的小编是三类中的哪一类!
4. 为什么崇祯皇帝亡国时说都是东林党的责任?
东林党经历了明朝末代三位君主,开始时是以讲学为主,后来融入到了政治团体中。崇祯皇帝在亡国之际,说东林党误国,很多人对这句话不甚理解,我们从一下几个方面看看东林党为何误国。
一、东林党借民意,揽政权
东林党有很多主张似乎是利国利民,但实际上东林党只是打着爱国为民的幌子。东林党一边要求减免一些赋税,一边要求加重税务。
东林党在与阉党斗争的过程中,更是站在百姓的角度,狠批阉党,狠批官宦,最后将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可是得到政权的东林党,也没有为百姓,为朝廷做出什么重大贡献。
二、东林党为私利与阉党斗争
阉党大家都很清楚,其实就是一群太监,太监往往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是皇权的拥护者。自古太监无非是贪图一些荣华富贵,而不会造反叛乱。
崇祯皇帝上位后,在东林党的支持和怂恿之下,开始对以魏忠贤为首的太监下手,最终魏忠贤因为十大罪状,被迫自杀。魏忠贤死后,阉党彻底失败,东林党一家独大,在朝廷里更是只手遮天。最终东林党甚至在政务面前威胁崇祯,很多时候崇祯自己也很无奈,只好听任东林党。
三、东林党投降派
在满人打来时,朝廷里还有很多爱国之人,想要做最后一搏,与满人一决生死,可是此时朝廷里东林党众多,东林党大多劝说崇祯投降,东林党也就成了典型的投降派。
此时东林党若无心一战,崇祯也就没什么人可用了,最终只能是自缢而亡。
东林党以国为幌子,最终误国,这就是崇祯说东林党误国的原因。
5. 早起虫古诗?
早起虫有关古诗,例如:“早起何所见,上下千山色。石溜与松风,鸟啼更虫唧。”
出自:漫题五首 其五
何吾驺 〔明代〕
早起何所见,上下千山色。石溜与松风,鸟啼更虫唧。
见之不可听,故乡心嘹呖。一夜春雷声,开门添古迹。
作者简介:何吾驺,明广东香山人,字龙友,号家冈。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官少詹事。崇祯六年擢礼部尚书,旋入阁,与首辅温体仁不协,罢去。
6. 古代历史上整治犯人最严酷的是哪个朝代?
“凌迟”俗称“千刀万剐”,是我国封建社会死刑中最残酷的刑罚。“凌迟”主要是针对犯了谋反、犯上作乱、“口语狂悖”等“大逆”、“逆伦”罪的人设置的。也就是说,“凌迟”主要是用来处死危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犯的。“凌迟”的执行方式是将犯人零刀碎割,使其极尽痛苦而死,让那些声称“脑袋掉了不过碗大个疤”的好汉,想速求一死而不得,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据民间传言,“凌迟”处死时,刽子手先在犯人前大肌上割一块肉抛上天,这叫“祭天肉”;第二刀叫“遮眼罩”,刽子手把犯人头上的肉皮割开,耷拉下来遮住眼睛,避免犯人与刽子手四目相对,防止犯人在极其痛苦时放射出异常阴冷、恐惧的目光而使刽子手心慌意乱,影响行刑。
历史上有记载被“凌迟”处死的人,如明朝末年的大宦官刘瑾。“例该3357刀,先10刀一歇一喝。头一天先剐357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起开刀,一共剐了3天。”再如明朝天启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郑曼,崇祯年间遭温体仁诬陷,以“杖母不孝”被“凌迟”处死,剐了3600刀。这两个案子都是由皇帝钦定的,依据《大明律》量刑。
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是清末大闹北京城的恶棍康小八,康小八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有一天,他在一家剃头棚理发时,发现剃头匠和一位顾客正在闲谈,并大骂康小八不得好死。康小八理发完后问二人:“你们认识康小八吗?”二人说:“谁认识这种混账的东西。”康小八“嘿嘿”冷笑一声说:“今天康八爷就叫你们俩当个明白鬼。”说着拔出手枪将二人击毙。康小八被缉拿归案后,在北京菜市口被“凌迟”处死。
唐代以前最重的刑罚是“斩首”,五代才开始在刑法之外增设了“凌迟”的条款,元朝开始把“凌迟”作为正式条款列入刑法,直到清末。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凌迟”这种惨无人道的酷刑,也随之被废除了。
“凌迟”一词见于《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本义是指逐渐缓慢升高的山坡,把“凌迟”一词借用来作一种刑罚的名称,是“杀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渐次之义。”(沈家本《历代刑法分考》)凌迟刑在史籍中有支解、磔等多种名称,虽然说法不同,但施刑的手段差不多。这一刑法始于五代。“凌迟”是死刑的一种。这种刑罚被正式列入刑法法典始见于《辽史·刑法志》:“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沈家本先生说“凌迟之刑始见於此,古无有也。”(沈家本《历代刑法分考》)辽代以后,宋、元、明、清的史书中均有关于凌迟刑的记载。《宋史·刑法志》介绍:“凌迟者先断其肢体,乃抉其吭,当时之极法也。”《大明律》、《大清律》中都有明文规定:“谋反大逆: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绞斩以外有凌迟,以处大逆不道诸罪者。”市井骂人“小挨刀的”“干刀万剐”的说法是有所据的。官修的史书不便把这种酷刑的手段说得太详细。明人王明德就说得比较清楚了:“凌迟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体无余脔,然后为之割其势,女则幽其闭,出其脏腑,以毕其命,支分节解,菹其骨而后已。”寸磔,就是一寸一寸地割。“相传有八刀之说,先头面,次手足,次胸腹,次枭首。皆刽子手师徒口授,他人不知也,京师与保定亦微有不同,似此重法,而国家未明定制度,未详其故。”(沈家本《历代刑法分考》)八刀凌迟不能算作寸磔,凌迟究竟割多少刀,正如沈家本先生所说法无明文,全凭刽子手具体操作。据记载明正德五年(1510)大太监刘瑾伏诛,以凌迟处死,“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先十刀一歇一喝。头一日该剐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片,在胸膛左右起初开刀……凌迟三天刑毕。”
明末崇祯年间郑鄤被凌迟处死,时人记下了当时的场面“黎明脔割之旨乃下。行刑之役具提一筐,筐内均藏铁钩利刃,时出刃钩颖以沙石磨利之。埊阳(即郑曼)坐于南牌楼下,科头跷足,对一童子嘱咐家事絮絮不已。鼎沸之中忽闻宣读圣旨应剐三千六百刀,刽子手百人群而和之如雷震然,人皆股栗。炮声响后,人拥挤之极,原无所见,下刀之始不知若何。但见有丫之木指大绳勒其中,一人高距其后伸手取肝肺两事置之丫颠。忽又将绳引下,聚而割之如娟。须臾小红旗向东驰报,风云电走,云以刀数据报大内。”
而最惨的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因为崇桢皇帝中了反间计,误以为他通敌卖国,判他凌迟处死,行刑前以鱼网覆身(让肌肉突出以便下刀),游街示众,被北京城无知的民众冲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块一块咬下来...
那种心理的痛恐怕远高于生理的痛。
清嘉庆八年(1803)亦有一人因“大逆”遭凌迟处死。是年二月二十日清仁宗颙琰从圆明园回宫进神武门。此时一人从神武门西侧俗称“黑老呱殿”之后冲出欲刺嘉庆。此人被捕后审不出所以然来,只知名叫成德是一杂役。因其罪恶滔天,定凌迟处死,同时被杀的有他两个十来岁的孩子。成德凌迟处死应在菜市口,据云成德被凌迟过程中到后来“血尽但流黄水而已”,“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听犹存”。剐到一半成德对刽子手说:“快些”,刽子手回答他“上让你多受些罪”,“遂闭目不复言”。凌迟后还要枭首陈尸示众,以警效尤。菜市口西鹤年堂一带就是刑杀之地,沿途冥衣铺、棺材铺独多,为此地是杀人场也。凌迟从辽代开始定为正式刑罚,一直沿袭到清末。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沈家本奏请,颁布《大清现行律例》后才下令将凌迟、枭首、戮尸等法“永远删除,具改斩决”。凌迟等酷刑被废除,死刑仍分绞、斩两种,而且各种名目的酷刑并没有禁绝。酷刑是随着封建统治的倒台而废除,随着封建意识的消亡才会绝种的。
7. 钱谦益为什么出名?
钱谦益出名是因为他才华横溢,是明朝末年文坛的领军人物,也是著名的史学家。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一甲三名进士)。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温体仁,哪个更爱这个国家?
谢邀。
如果说是指爱他们继承和缔造的国家而言,不论是崇祯皇帝,还是李自成,或者是皇太极,无疑都是爱的,也没有不爱的道理。
但是,如果针对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国家——大明帝国而言,他们则是截然不同的:崇祯帝是爱,是真爱;李自成是恨,是不甘;皇太极是妒,是觊觎。
一、崇祯帝是爱,是真爱崇祯皇帝无疑是一辈子都爱着这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国家的。大明帝国是为他带来荣耀和权势的根本所有,大明帝国是他主宰和维护的江山社稷。
崇祯帝的童年是不幸的。
他的父亲朱常洛虽然是皇太子,但不受万历皇帝的待见,朱常洛和朱由校、朱由检兄弟俩在皇宫内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特别是朱由检幼年失母,其父在他9岁时也去逝了,其兄弟7人、姐妹10人,只有他与长兄朱由校两人和3位姐妹长大成人。生在帝王之家,他可以说没有享受到童年快乐和太多亲情,也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但他毕竟是大明王朝的龙子龙孙,地位崇高,他仍然热爱这个祖宗开创和承续的国家。
崇祯帝出道即巅峰。
按照正常发展,朱由检以信王之位就国之藩是他的正常归宿。但由于熹宗意外英年早逝且无子,这才侥幸得以登基为帝。即位不久,崇祯帝冷静且很有手段地清除了祸乱朝政的魏忠贤及其党羽,朝廷“众正盈朝”,呈现中兴之势。
可惜的是,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党争激烈,军政不振,而崇祯皇帝并没有力挽狂澜之能,在他的统治下,大明王朝终于在的手上亡了国。崇祯皇帝虽然是亡国之君,却不能说是昏君,反而有许多明君品质。他从即位之初就立志要当明君,并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他不迩声色,勤于政务,崇尚节俭,勇于认错,他也有许多被士民认可的明君言行。但他一个致命的问题,在危局中多疑不善断,刚愎而自用,这是导致君臣多离心、决策常失误的重要原因。
崇祯帝的结局是悲惨的。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大明灭亡。《明史》记载:
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客观上说,明朝进入崇祯时期,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严重问题,正如《韩非子•亡征》中所总结分析的那样,“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虽有亡征却非必亡。真正的问题在于,此时的明朝没有一个“有能服术行法以为亡征之君风雨者”,以至无力度过天灾人祸叠加、各种问题频发的疾风骤雨一样的困难时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缺少一个或为皇帝或为重臣的强力改革者,没有这样一个力挽狂澜的伟大人物,明亡就是必然的。
二、李自成是恨,是不甘崇祯初年,陕西大饥,饥民起义者众。这是明朝末年内扰外患的真正开始,一直伴随着大明王朝的灭亡。
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官府的剿贼与农民的起义交织并行,其中又加入了后金、清军多次入塞干扰,而社会动荡从陕西波及到山西,继而扩大到湖广、河北、安徽、山东、四川等省。有时,官军剿抚收效,义军或降或死;有时,官军或胜或败,义军此起彼伏,旋灭旋炽,愈剿愈盛。
早期比较有名的义军首领,有府谷王嘉胤,安塞高迎祥(称闯王),延安张献忠(称八大王)等。中后期,只剩下了接过“闯王”大旗的李自成和最后建立大西政权的张献忠。
李自成的真正发展是从崇祯六年开始的。当时,已经加入农民起义军几年的李自成率部东渡黄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此后的十年间,李自成开始闯荡四方,鏖战中原,实现从“闯将”到“闯王”的飞跃,期间有高潮有低谷。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陷洛阳,灭福藩,至是势大盛,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军人物。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先是在襄阳称“新顺王”,后又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崇祯十七年春,出师北京,推翻了明朝。
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进入北京,到在山海关之战中败于清军和吴三桂军,被迫从北京撤退,李自成只享受了42天的高光时刻。
其后,清军一路追击,李自成一败再败,转走陕西、山西和湖北,次年五月初,在湖北九宫山视察地形时,被地主武装偷袭而死。
当然,李自成这个结局和归宿地是有很大争议的。李自成究竟归宿于何时何地,是殉难湖北通山九宫山,还是禅隐湖南石门之夹山?这是三百年来的一个谜,而这个谜团的解开也许还要更多的实证。
从早期经历来看,李自成由于地位低下,生活艰难,下岗失业,杀人投军,起义造反,总是随波逐流,命运不能自主。到了李自成成为义军首领,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推翻朱明统治成为他的目标。因此,对于大明王朝,李自成大约是只有恨而没有爱,还有对世道的不平、不甘。
李自成的结局和归宿地之所以存在重重疑团,可能是因为李自成故布疑局。也许是李自成对造反起义成功却引来外族入侵结局的反思,从对大明的恨转变为对大清的恨。这从大顺军和大西军余部一致加入南明,坚持抗清大业,可以得到印证。
那么,结论可能是:殉难是局,退隐为实。
也许,这算是李自成及其大顺军对这个国家、这片土地、这些人民的一种救赎吧。
三、皇太极是妒,是觊觎清太宗的名字确实应该翻译为黄台吉为宜,叫皇太极总给人一种违和感。
清代先祖——女直、女真的历史沿革,明朝与女直、女真的关系(分封、朝贡、赏赐、诸卫等),是十分清楚的历史。对此,曾经被乾隆皇帝下令列入禁毁书目的叶向高《四夷考》有全面记载。
皇太极出身于建州女真,对于女真人所依附生存的大明帝国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情感?用一个字来形容也许是恰当:妒。嫉妒大明的万里江山和中原的璀璨文明,就是恨别人比自己好,从而生出觊觎之心、抢夺之举、侵占之意。
从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名义誓师反明到1662年(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帝被杀,四十多年间,经历四十多次重大战役,无数的将士、人民卷入这场明清朝代更替战争。
皇太极率军亲征的战役,包括天启七年五月的宁锦攻坚战、崇祯二年十月至三年四月的北京奔袭战、崇祯四年七月至十一月的大凌河围城战、崇祯七年六月至九月的入口之战、崇祯十四年八月至十五年三月的松锦决战。皇太极在位期间,还决策推动了其他三次大型入塞之战,均“杀掠无算”而归,此外还发动了第三次旅顺之役、皮岛海战等战事。
2. 对于魏忠贤这个人你们怎么看?
魏忠贤估计听到《明史》这么说他,要气得活过来。《明史》主要是万斯同修的,万斯同又是黄宗羲的学生。黄宗羲是天启初年弹劾他的纪委干部黄尊素的公子。
不得不说,魏忠贤派工商执法人员到江南征收工商业税,是有道理的。
国家要打仗,打的是财政。钱从哪儿来?不收农民的钱,不收工商业者的钱,那不是要让阿兵哥喝西北风吗?农民要纳税,江南的工商业者那么有钱,他们凭什么不纳税?现在的社会主义中国,仍然是要收工商业税的。而且,收工商业税,让富人放点血总比宰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强吧?要知道富人放点血,还能照样歌舞升平,老村老大爷出点钱,就是要了他们的命,他们不跟朝廷拼命才怪!
影视剧作品《大明劫》中巧取豪夺的潼关乡绅,在孙传庭劝捐时态度敷衍。魏忠贤这么做了之后,打仗的钱有了保证,财政收入增加了,而且也没有给农民增加负担,所以维稳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至于说苏州《五人墓碑记》中反抗魏忠贤的那五个壮士,也多是工商业者啊,收他们的税,他们当然要反抗了。东林党不满,也是因为他们自己家属也是在外开公司的嘛!
魏忠贤在对外战争上也是干的挺不错的。在这方面,他还是挺能顾全大局的。
天启初年,孙承宗出师辽东,也是他举荐的。袁崇焕的宁远大捷也是他鼎力支持的。天启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辽东巡抚袁崇焕自己都说,“厂臣魏忠贤能用职,声气相应,且资职盔甲、马匹、箭帘无数”,魏忠贤能用他魏忠贤,什么事儿都和他打招呼,给他提供粮饷军械,这是多好的boss啊!如果小伙伴知道袁崇焕之前还是魏忠贤的死对头东林党人韩爌的学生,小伙伴们是不是也觉得魏忠贤这家伙还挺能顾全大局的呢?
宁远城上遗存的火炮。袁崇焕所凭借的无非城坚炮利。正是因为魏忠贤大胆用自己的对手,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魏忠贤在任期间,对外战争基本没输过,也没再丢过城池。袁崇焕的宁远之战一炮就把努尔哈赤打死了,打的确实是漂亮。
如果说魏忠贤迫害“正人君子”也是他的罪状的话,那我也只能呵呵了。
钱谦益率南明文武官员跪降清朝,明朝彻底灭亡。电影《柳如是》剧照。凭什么他读了点书,他就是正人君子?要知道这些“正人君子”们可没少贪。比如那个钱谦益,还是东林党的领袖呢,贪污的金银财宝让人瞠目结舌,也没啥气节,清朝一打过来就直接喊爷爷了。后来清朝爷爷给他小鞋穿,他又和反清的团团伙伙搞在一起,让人觉得这“正人君子”的领袖也太反复无常了。
而且,凭什么他魏忠贤打击东林党,是迫害正人君子,东林党报复魏忠贤就不是正人君子,你们歧视残疾人啊?!
钱谦益在清朝不得意,在舆论压力之下,开始暗中资助反清活动。此为电影《柳如是》剧照。既然是两个团团伙伙之间的事儿,吵吵闹闹,那就是一般的民事纠纷,没有谁更好谁更坏,更何况“正人君子”党攻击起魏忠贤他们,也没见他们手下留情过。而且,魏忠贤最初想和“正人君子”交朋友的时候,“正人君子”都不正眼瞧人家,还对人家的身体缺陷大肆嘲笑,这也难怪人家忌恨吧?
从头细数一番之后,好像魏忠贤这人也没那么坏啊!魏忠贤的角色就好像是现在的中央书记处书记似的,他是皇帝的秘书,执行皇帝的意愿。他之所以那么顾全大局,也是因为有皇帝罩着他,天下是皇帝的,他得识大体,不识大体把皇帝的江山搞丢了,谁也保不了他。
据说,李自成兵临城下,守城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现在想想,所谓的“阉党”就是忠诚魏忠贤书记,阉党之外就没别的党,魏忠贤又是皇帝的秘书,这也不是曲线救国,曲里拐弯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吗?这总比万历时期那么多团团伙伙互相争来争去,祸国殃民强得多吧?
魏忠贤的权力都是天启给的,所以天启死了,下一任皇帝一个17岁的小伙子崇祯,只用了两道诏书就让他死掉了。魏忠贤不识字,自己识字那帮兄弟后来也被搞掉了。他的敌人却在清朝当了大官,写明朝的历史,就把他写成了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
乾隆年间,钱谦益等列入乾隆帝钦定的《清史·贰臣传》,遗臭万年。没文化有底线真可怜,有文化没底线真可恶啊!
3. 毛文龙是哪里人呢?
毛文龙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满人!他在日本杀人放火,刨人家祖坟!后来被日本人追杀!走投无路,跑到中国辽东,投他舅舅努尔哈赤!但是毛文龙死性不改!又和自己的舅舅努尔哈赤争女人,和努尔哈赤老婆通奸,生了皇太极!努尔哈赤大怒,追杀毛文龙,毛文龙带着自己的儿媳皇太极的老婆跑到了大明,到了大明辽东,还是死性不改!又把绿帽子戴到了袁崇焕头上!这次他没这么走运了!被袁崇焕所杀!所以袁粉,清狗,日本狗!都骂毛文龙是天下第一汉奸!不知道提问的小编是三类中的哪一类!
4. 为什么崇祯皇帝亡国时说都是东林党的责任?
东林党经历了明朝末代三位君主,开始时是以讲学为主,后来融入到了政治团体中。崇祯皇帝在亡国之际,说东林党误国,很多人对这句话不甚理解,我们从一下几个方面看看东林党为何误国。
一、东林党借民意,揽政权
东林党有很多主张似乎是利国利民,但实际上东林党只是打着爱国为民的幌子。东林党一边要求减免一些赋税,一边要求加重税务。
东林党在与阉党斗争的过程中,更是站在百姓的角度,狠批阉党,狠批官宦,最后将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可是得到政权的东林党,也没有为百姓,为朝廷做出什么重大贡献。
二、东林党为私利与阉党斗争
阉党大家都很清楚,其实就是一群太监,太监往往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是皇权的拥护者。自古太监无非是贪图一些荣华富贵,而不会造反叛乱。
崇祯皇帝上位后,在东林党的支持和怂恿之下,开始对以魏忠贤为首的太监下手,最终魏忠贤因为十大罪状,被迫自杀。魏忠贤死后,阉党彻底失败,东林党一家独大,在朝廷里更是只手遮天。最终东林党甚至在政务面前威胁崇祯,很多时候崇祯自己也很无奈,只好听任东林党。
三、东林党投降派
在满人打来时,朝廷里还有很多爱国之人,想要做最后一搏,与满人一决生死,可是此时朝廷里东林党众多,东林党大多劝说崇祯投降,东林党也就成了典型的投降派。
此时东林党若无心一战,崇祯也就没什么人可用了,最终只能是自缢而亡。
东林党以国为幌子,最终误国,这就是崇祯说东林党误国的原因。
5. 早起虫古诗?
早起虫有关古诗,例如:“早起何所见,上下千山色。石溜与松风,鸟啼更虫唧。”
出自:漫题五首 其五
何吾驺 〔明代〕
早起何所见,上下千山色。石溜与松风,鸟啼更虫唧。
见之不可听,故乡心嘹呖。一夜春雷声,开门添古迹。
作者简介:何吾驺,明广东香山人,字龙友,号家冈。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官少詹事。崇祯六年擢礼部尚书,旋入阁,与首辅温体仁不协,罢去。
6. 古代历史上整治犯人最严酷的是哪个朝代?
“凌迟”俗称“千刀万剐”,是我国封建社会死刑中最残酷的刑罚。“凌迟”主要是针对犯了谋反、犯上作乱、“口语狂悖”等“大逆”、“逆伦”罪的人设置的。也就是说,“凌迟”主要是用来处死危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犯的。“凌迟”的执行方式是将犯人零刀碎割,使其极尽痛苦而死,让那些声称“脑袋掉了不过碗大个疤”的好汉,想速求一死而不得,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据民间传言,“凌迟”处死时,刽子手先在犯人前大肌上割一块肉抛上天,这叫“祭天肉”;第二刀叫“遮眼罩”,刽子手把犯人头上的肉皮割开,耷拉下来遮住眼睛,避免犯人与刽子手四目相对,防止犯人在极其痛苦时放射出异常阴冷、恐惧的目光而使刽子手心慌意乱,影响行刑。
历史上有记载被“凌迟”处死的人,如明朝末年的大宦官刘瑾。“例该3357刀,先10刀一歇一喝。头一天先剐357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起开刀,一共剐了3天。”再如明朝天启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郑曼,崇祯年间遭温体仁诬陷,以“杖母不孝”被“凌迟”处死,剐了3600刀。这两个案子都是由皇帝钦定的,依据《大明律》量刑。
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是清末大闹北京城的恶棍康小八,康小八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有一天,他在一家剃头棚理发时,发现剃头匠和一位顾客正在闲谈,并大骂康小八不得好死。康小八理发完后问二人:“你们认识康小八吗?”二人说:“谁认识这种混账的东西。”康小八“嘿嘿”冷笑一声说:“今天康八爷就叫你们俩当个明白鬼。”说着拔出手枪将二人击毙。康小八被缉拿归案后,在北京菜市口被“凌迟”处死。
唐代以前最重的刑罚是“斩首”,五代才开始在刑法之外增设了“凌迟”的条款,元朝开始把“凌迟”作为正式条款列入刑法,直到清末。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凌迟”这种惨无人道的酷刑,也随之被废除了。
“凌迟”一词见于《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本义是指逐渐缓慢升高的山坡,把“凌迟”一词借用来作一种刑罚的名称,是“杀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渐次之义。”(沈家本《历代刑法分考》)凌迟刑在史籍中有支解、磔等多种名称,虽然说法不同,但施刑的手段差不多。这一刑法始于五代。“凌迟”是死刑的一种。这种刑罚被正式列入刑法法典始见于《辽史·刑法志》:“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沈家本先生说“凌迟之刑始见於此,古无有也。”(沈家本《历代刑法分考》)辽代以后,宋、元、明、清的史书中均有关于凌迟刑的记载。《宋史·刑法志》介绍:“凌迟者先断其肢体,乃抉其吭,当时之极法也。”《大明律》、《大清律》中都有明文规定:“谋反大逆: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绞斩以外有凌迟,以处大逆不道诸罪者。”市井骂人“小挨刀的”“干刀万剐”的说法是有所据的。官修的史书不便把这种酷刑的手段说得太详细。明人王明德就说得比较清楚了:“凌迟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体无余脔,然后为之割其势,女则幽其闭,出其脏腑,以毕其命,支分节解,菹其骨而后已。”寸磔,就是一寸一寸地割。“相传有八刀之说,先头面,次手足,次胸腹,次枭首。皆刽子手师徒口授,他人不知也,京师与保定亦微有不同,似此重法,而国家未明定制度,未详其故。”(沈家本《历代刑法分考》)八刀凌迟不能算作寸磔,凌迟究竟割多少刀,正如沈家本先生所说法无明文,全凭刽子手具体操作。据记载明正德五年(1510)大太监刘瑾伏诛,以凌迟处死,“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先十刀一歇一喝。头一日该剐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片,在胸膛左右起初开刀……凌迟三天刑毕。”
明末崇祯年间郑鄤被凌迟处死,时人记下了当时的场面“黎明脔割之旨乃下。行刑之役具提一筐,筐内均藏铁钩利刃,时出刃钩颖以沙石磨利之。埊阳(即郑曼)坐于南牌楼下,科头跷足,对一童子嘱咐家事絮絮不已。鼎沸之中忽闻宣读圣旨应剐三千六百刀,刽子手百人群而和之如雷震然,人皆股栗。炮声响后,人拥挤之极,原无所见,下刀之始不知若何。但见有丫之木指大绳勒其中,一人高距其后伸手取肝肺两事置之丫颠。忽又将绳引下,聚而割之如娟。须臾小红旗向东驰报,风云电走,云以刀数据报大内。”
而最惨的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因为崇桢皇帝中了反间计,误以为他通敌卖国,判他凌迟处死,行刑前以鱼网覆身(让肌肉突出以便下刀),游街示众,被北京城无知的民众冲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块一块咬下来...
那种心理的痛恐怕远高于生理的痛。
清嘉庆八年(1803)亦有一人因“大逆”遭凌迟处死。是年二月二十日清仁宗颙琰从圆明园回宫进神武门。此时一人从神武门西侧俗称“黑老呱殿”之后冲出欲刺嘉庆。此人被捕后审不出所以然来,只知名叫成德是一杂役。因其罪恶滔天,定凌迟处死,同时被杀的有他两个十来岁的孩子。成德凌迟处死应在菜市口,据云成德被凌迟过程中到后来“血尽但流黄水而已”,“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听犹存”。剐到一半成德对刽子手说:“快些”,刽子手回答他“上让你多受些罪”,“遂闭目不复言”。凌迟后还要枭首陈尸示众,以警效尤。菜市口西鹤年堂一带就是刑杀之地,沿途冥衣铺、棺材铺独多,为此地是杀人场也。凌迟从辽代开始定为正式刑罚,一直沿袭到清末。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沈家本奏请,颁布《大清现行律例》后才下令将凌迟、枭首、戮尸等法“永远删除,具改斩决”。凌迟等酷刑被废除,死刑仍分绞、斩两种,而且各种名目的酷刑并没有禁绝。酷刑是随着封建统治的倒台而废除,随着封建意识的消亡才会绝种的。
7. 钱谦益为什么出名?
钱谦益出名是因为他才华横溢,是明朝末年文坛的领军人物,也是著名的史学家。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一甲三名进士)。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